登录
注册
  • 数据里的车市真相:繁荣、分化与重构

    行业 销量
    简介:当乘联会 2025 年 10 月报告终稿发布,车市 “金九银十” 旺季正式收官;而双十一消费热潮随即接档,从线下 4S 店到线上平台,这场 “旺季 + 热点” 的双重周期,既放大了行业增长韧性,更将 “强者愈强、弱者出局” 的分化格局推向新阶段。透过 224.1 万辆的 9 月零售峰值、58.7% 的新能源渗透率,以及双十一 “新能源客单价同比增 130%”,中国汽车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价值深耕” 的转型脉络已清晰可见。一、销量全景:旺季打底 + 双十一补位,增长韧性藏分化1. 周期联动:“金九银十”打底,“双十一”接棒冲刺• 金九强势破局:9 月乘用车零售 224.1 万辆(乘联会 2025 年 9 月报告),同比涨 6.3%,创年内新高。核心驱动力有三:中秋国庆双节带动家庭购车(乘联会调研家庭订单占比 42%)、比亚迪海豹 07 等 20 余款新车集中上市、地方以旧换新补贴加码(商务部 “2025 以旧换新专项行动”,单车补贴 5000-1.5 万元)。• 银十逆势增长:10 月乘用车国内销量 265.7 万辆,环比增 3.2%、同比增 5.8%,打破 “金九后降温” 规律 —— 以旧换新核销率超 70%,叠加新能源供给升级(乘联会数据纯电平均续航破 600km),成为关键支撑。• 双十一接棒升温:截至 11 月 11 日 24 时,线上汽车订单同比增 45%;极氪 001 以 “立减 3 万 + 3 年 0 息” 单日订单破 3000 辆,别克 GL8 PHEV 单品销售额破 1.2 亿元(同比增 500%),比亚迪海洋网借 “购置税差额保障” 订单环比增 60%。全年锚点:1-10 月汽车累计销量 2768.7 万辆,同比增 12.4%;参考 2024 年双十一 18 万辆增量(天猫 + 京东数据),2025 年双十一或贡献 18-22 万辆,全年有望破 3100 万辆。2. 细分市场:内部阵营加速分化新能源已成为市场绝对主力:10 月零售 140 万辆,渗透率 58.7%;含商用车则全行业占比 51.6%,首次突破 “半壁江山”;1-10 月累计销量 1294.3 万辆,同比激增 32.7%。但内部分化显著:• 纯电高端化提速:20 万元以上纯电销量同比增 32.5%,比亚迪仰望 U8 10 月交付超 5000 辆、极氪 009 在 60 万级 MPV 占 23%,核心支撑是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km,配套车型订单占纯电 28%)。• 插混增速放缓:同比增速仅 8.2%,较纯电低 24.3 个百分点;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公共充电桩同比增 35%,插混 “无续航焦虑” 优势持续弱化。3. 车企格局:自主三足鼎立,合资新能源缺位承压新能源市场的分化,直接重塑了车企竞争格局:• 自主头部白热化:比亚迪 10 月销量 44.17 万辆(含海外 8.2 万辆),累计新能源车超 1420 万辆;上汽 10 月总销 45.4 万辆,新能源 20.67 万辆(同比增 31.58%),荣威 D7 EV 交付超 1.8 万辆;吉利银河提前 2 个月达成年销百万,用时 18 个月。• 新势力阵营分层:乘联会新势力交付报告显示,第一梯队(月交付超 4 万辆)—— 零跑(7.03 万辆,连续 8 个月销冠)、鸿蒙智行(6.82 万辆,问界 M9 交付 1.5 万辆)、蔚来(4.04 万辆,ET9 预订超 2 万辆);第二梯队(1-3 万辆)—— 小鹏(2.8 万辆)、理想(2.5 万辆,L6 为主力);第三梯队(不足 1 万辆)—— 爱驰、天际等 10 余家,且无双十一促销(公开数据)。• 合资持续收缩: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新能源占比不足 15%,10 月燃油车销量同比降 12%;丰田 bZ4X、本田 e:NS1 月交付均不足 3000 辆,1-10 月合资整体份额 32%,较去年缩 4 个百分点。综合来看,2025 年 “金九银十 + 双十一” 的核心特征是 “总量增长、结构失衡”:新能源渗透率破 58%,标志市场从 “电动化转型期” 迈入 “电动化主导期”;自主车企凭 “技术 + 产品 + 政策响应” 掌握主动权,而合资因新能源转型滞后(大众 ID 迭代、丰田纯电平台均为公开计划),正从 “主导者” 沦为 “追赶者”。二、底层驱动:出口、政策、技术如何重构竞争规则销量数据的分化并非偶然,而是出口、政策、技术三大底层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1. 出口:新能源成出海引擎,全球化从 “走量” 到 “提质”中国汽车出口已形成 “新能源领跑” 格局:1-10 月出口 495 万辆(同比增 14.8%),其中新能源 352.8 万辆(同比增 80.2%),占出口总量 71.3%,首次成出口第一品类。布局呈现两大特征:• 市场多元化:欧洲市占率破 12%(英国、德国为核心市场,ACEA 数据),阿联酋、印尼、巴西出口同比增 120%、95%、88%;长城泰国工厂产能提至 15 万辆 / 年,10 月海外销量 5.72 万辆(同比增 28.68%)。• 生态化出海:理想在乌兹别克斯坦设海外首店,同步落地充电与售后;比亚迪德国电池工厂建设中,2026 年投产后可满足欧洲 1/3 需求,以应对欧盟拟 2026 年将新能源关税提至 25% 的计划。2. 政策与消费:末班车效应与消费升级共振政策窗口期与消费升级形成共振,成为需求核心推手:• 政策托底:财政部明确 2025 年是新能源购置税免征最后一年(2026 年减半),乘联会调研显示 38% 新能源订单因 “担心政策变化” 下单;小米、奇瑞推出 “跨年补贴”,转化率较平日高 60%。• 消费升级:乘联会消费调研显示,家庭用户占新能源 60% 以上,“大空间 + 智能驾驶” 成核心需求;L2 级智驾渗透率 75%,华为 ADS 3.0、小鹏 XNGP 选装率超 30%,双十一智能座舱咨询量同比增 120%。3. 技术博弈:电池突破与智能驾驶定义新赛场技术创新已成为车企突围的核心壁垒:• 电池突破:宁德时代神行电池产能达 100GWh / 年,比亚迪刀片电池 2.0 版能量密度升 15%、成本降 8%,解决纯电续航与成本痛点。• 智能深化:奔驰入股亿咖通联合开发 L3 级智驾,工信部拟 2026 年实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强标》;百度 Apollo Robotaxi 在 15 城运营,日均订单 1.5 万单、单公里成本 1.2 元。• 品牌整合:吉利极氪与领克合并后供应链成本降 12%,上汽飞凡与荣威融合缩短飞凡 F7 研发周期 3 个月,行业向 “资源集中” 转型。从三大力量的协同作用来看,出口打开全球化增长空间、政策激活短期需求、技术定义长期竞争力,三者共同推动车市从 “价格战” 转向 “价值战”;未来 3 年,“智驾落地速度 + 电池成本控制” 将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维度。三、冷思考:繁荣背后的隐忧与机遇在三大力量推动增长的同时,行业繁荣表象下,隐忧与结构性机遇也在同步显现。1. 盈利之困:增长≠盈利,风险加速暴露• 利润承压:三季度行业平均净利率 4.2%,较去年降 0.8 个百分点,小鹏 G6 降价 15%(从 20.99 万至 17.99 万),“以价换量” 挤压盈利空间。• 新势力淘汰:乘联会数据显示月交付不足千辆的新势力超 10 家,部分企业智驾依赖外购、门店不足 50 家,且无能力参与双十一促销,生存空间持续收窄。• 贸易壁垒:欧盟拟提关税至 25%(落地后出口欧洲成本或增 15%),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限制非北美电池,比亚迪、蔚来已赴墨西哥考察建厂。2. 破局之路:高端化与智能化的两大增长极• 高端化盈利窗口:30 万元以上新能源销量占比 22%,利润率 8%-12%,仰望 U8、极氪 009 订单排期超 3 个月,高端市场成 “利润奶牛”。• 智能化商业落地:百度 Apollo Robotaxi 成本逼近出租车,工信部规划 2026 年高速场景全面落地 L3 级智驾,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需求将随智驾渗透激增,华为、英伟达等供应链企业受益。整体而言,2025 年车市呈现 “繁荣与危机并存” 的结构性行情:头部车企凭高端化 + 全球化破局,中小车企需聚焦细分领域寻找差异化优势;对消费者而言,虽可享受政策与促销的双重红利,但也需警惕部分车型 “降价减配” 的潜在风险,购车时需更关注核心配置与售后保障。总结:2025,车市 “质变元年” 的三大定论2025 年 “金九银十 + 双十一” 的周期交替,是中国汽车产业质变的关键信号,核心定论有三:1. 格局定型:自主主导,合资退守新能源渗透率破 58% 标志电动化转型收官,自主车企占据 70% 以上新能源市场份额;合资品牌因 2026 年前无本土化新能源车型落地计划,市场份额或进一步跌破 32%,逐步从 “市场主导者” 转向 “ niche 市场参与者”。2. 逻辑转变:从规模到价值1-10 月汽车销量增 12.4% 但行业利润仅增 5.1%,印证 “以价换量” 模式不可持续;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已开始缩减低价车型产能,未来 “单位营收利润率、用户终身价值(售后 / 软件订阅)” 将取代 “销量排名”,成为车企核心考核指标。3. 主线清晰:全球化 + 智能化中汽协预测 2025 年新能源出口将破 400 万辆(占全球 45%),工信部明确 2026 年 L3 级、2028 年 L4 级智驾普及规划;车企需提前布局 “数据闭环 + 供应链自主”,这两大主线将直接决定未来 3 年企业能否穿越行业周期、实现持续增长。2025 年不是车市转型的终点,而是质变的起点:对行业而言,这是 “大浪淘沙” 的淘汰期,也是 “强者恒强” 的机遇期;对消费者而言,这是 “选择更多元、体验更智能” 的红利期。未来 3 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凭借 “技术突破 + 全球化布局” 从 “汽车大国” 迈向 “汽车强国”,而坚守 “长期主义、技术为王” 的企业,终将成为时代的赢家。小 互 动      在“分化”与“质变”成为主旋律的当下,您认为车企要想穿越周期、持续增长,最核心的竞争力应该是什么?是技术自研、生态出海、成本控制,还是用户运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汽车行业深度分析。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11.12
  • 利润暴跌99%:保时捷的“豪华神话”要碎了?

    销量 国际
    简介:“这次调整是保时捷全球产品研发及产品周期正常规划。”10月27日,保时捷中国针对“多款油车将停产”的报道回应称,“718系列自上市以来已历经完整产品生命周期,新一代纯电车型研发正在按计划推进”,同时明确表示“燃油版Macan没有停产”。但三天前的Q3财报电话会议上,其高管却透露:三款燃油车即将停产,包含最畅销的燃油版Macan及718 Boxster、Cayman车型。这种“话术矛盾”的背后,是保时捷从未有过的危机:据Q3财报电话会议披露,前三季度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滑,第三季度出现阶段性亏损,创下品牌近年业绩低谷。这个曾靠“卖一辆赚一辆”的豪华车巨头,为何突然陷入利润崩塌?一、停产罗生门:官方话术与停产计划为何矛盾?保时捷的“停产声明”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官方回应与财报披露的“话术矛盾”——一边强调“产品周期正常规划”“燃油版Macan未停产”,一边明确三款主力燃油车的停产时间表。梳理事件脉络可见,核心车型的停产计划已清晰:这种“话术矛盾”本质是战略摇摆的外在表现——当电动化转型投入与燃油车利润诉求碰撞,保时捷陷入“断腕不舍得、转型跟不上”的两难。而这一困境,正通过停产计划的模糊表述、产品周期的被动调整不断放大。二、利润雪崩:三大“致命伤”与一场早已注定的危机1. 战略反复:电动化与燃油车的“左右互搏”2022年,保时捷高调宣布“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斥巨资推进电池自产和纯电平台研发;2025年9月却突然“倒车”,将纯电平台开发推迟至2030年后,转而重启燃油车产线改造。这一反复直接造成:• 电动化项目调整成本:部分电动化项目终止产生设备减值及解约赔偿,前期研发投入效率受影响;• 燃油车改造投入:为延长主力燃油车生命周期,需追加排放升级及生产线改造费用;• 组织重构支出:裁员及组织调整产生补偿金,前三季度重组相关支出累计超20亿欧元。2. 市场溃败:中国用户“用脚投票”曾贡献超30%销量的中国市场,成了保时捷的“滑铁卢”。据经销商渠道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在华销量同比下滑超20%,市场份额受新能源竞品挤压有所收缩。背后是消费趋势的彻底转变:据2025年最新调研显示,Z世代购车时“智能座舱”权重达47%,远超“品牌历史”的18%。而保时捷Taycan的车机系统仍沿用欧洲逻辑,导航、语音控制等本土化体验有待提升,用户反馈与新势力存在差距。与此同时,特斯拉Model Y、蔚来ES6等竞品以“智能化+性价比”持续挤压市场。更致命的是,未在华本土化生产导致出口成本高企——以Cayenne为例,按美国进口车关税税率及完税价格测算,单台车关税成本约1.2万美元,显著侵蚀利润空间。3. 成本失控:单车利润被“啃食”殆尽供应链波动与合规成本攀升,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压力。数据显示,其单车毛利率较此前高位明显下滑,且首次被部分新能源头部企业反超:• 芯片、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采购成本上涨,供应链稳定性受挑战;• 人工成本同比增加,单位生产成本涨幅高于售价涨幅;• 欧盟碳关税(CBAM)和美国进口关税叠加,主力车型毛利率进一步承压。三、行业镜鉴:保时捷困局,是传统豪华品牌的缩影保时捷的业绩震荡并非孤例,而是传统豪华车企在“机械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中的集体阵痛。其暴露的“战略定力不足、本土化响应滞后、成本控制失当”三大症结,在德系豪华阵营中具有普遍性。据乘联会2024年数据,豪华电动车渗透率已达12%,2025年行业预测约15%,但德系豪华品牌电动车渗透率普遍低于这一水平:深层来看,这是汽车产业价值逻辑的根本性变革:过去“发动机排量+品牌历史”的豪华定义,正在被“智能体验+场景适配”的新标尺取代。当中国车企以“软件定义汽车”重构竞争维度,传统豪华品牌的核心壁垒正加速瓦解。结语:当“盾徽”失灵,豪华车进入“体验为王”时代从“豪华车利润之王”到“阶段性亏损”,保时捷的利润雪崩,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它宣告,仅凭传统工艺与品牌遗产构筑的护城河,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面前已不堪一击。未来的豪华,将不再只由历史底蕴定义,而是更多的、持续的科技创新与极致的用户体验重新书写。对于所有传统巨头而言,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死题。 互动:保时捷的困境是传统豪华品牌转型的一个缩影。在您看来,它们最大的转型障碍是什么?是技术、组织还是思维?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10.30
  • “高配平权”的背后:看长安-华为-宁德时代如何重构中国汽车供应链

    行业 销量
    简介:据乘联会公开行业动态,25-35万级中型SUV市场近年持续保持增长,头部车型竞争已从“单一配置比拼”转向“全链条价值较量”。在此背景下,2025年9月4日重庆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阿维塔07完成自2月Pro+版本后的第二次重大升级——以“192线激光雷达全系标配”“52kWh电池CLTC纯电续航333km”等核心配置突破,将“高配平权”从概念落地为产品实力。其背后,长安-华为-宁德时代(CHN)的供应链协同模式是关键支撑。一、解密CHN:如何玩转“技术共创”CHN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汽车产业链“线性采购”的局限,通过“技术共创、资源复用、风险共担”构建跨领域协作闭环。这一逻辑在阿维塔07的动力、智驾、制造三大核心环节均有明确落地。1.1动力系统:车企与电池厂的定制化协作闭环阿维塔07增程版搭载的宁德时代52kWh骁遥超级增混电池,是CHN模式“需求导向研发”的典型案例:• 技术参数匹配:针对中型SUV的续航与补能需求,定制开发CTP3.0无模组技术,实现185Wh/kg的电池包能量密度,既满足333kmCLTC纯电续航,又控制电池体积与重量;同时支持5C闪充(10分钟补能200km)与-30℃极寒性能保持率85%,覆盖多场景使用需求;• 供应链穿透协作:并非单纯采购电池成品,而是联合容百科技(正极材料)、璞泰来(硅基负极)共同优化电芯配方,形成“上游材料-电池制造-车企应用”的全链条协同,确保技术参数与整车需求高度匹配;• 规模化降本支撑:该系列电池已同步搭载于长安UNI-K等9款车型,2025年还计划扩展至更多品牌车型,通过规模化分摊研发与生产成本,为“52kWh电池下探至25万级”奠定基础。1.2智驾系统:硬件与算法的深度协同突破华为乾崑ADS4.0系统在阿维塔07上的应用,体现了CHN模式“软硬一体”的协同优势,核心供应链布局如下:与传统智驾系统“先选硬件再适配算法”不同,该系统的协作逻辑是“算法定义硬件”:华为先基于问界、智界车型的千万公里级训练数据,明确传感器的性能需求,再联合速腾聚创、德赛西威定制硬件参数,最终实现“25颗传感器(较前代精简30%)却提升70%算力”的效果,在暴雨、隧道等复杂场景的识别性能显著优化。1.3制造端:平台化与智能化的效率支撑长安汽车重庆两江工厂的生产体系,是CHN模式“产能保障”的关键环节:• 平台化降本:基于长安EPA混动平台,阿维塔07增程版与纯电版实现70%零部件通用化,不仅降低研发复杂度(减少差异化零件的设计与验证),还提升生产批次规模,单台车制造成本进一步优化;• 智能化提效:引入华为数字孪生系统后,生产线自动化率显著提升,生产节拍压缩至90秒/台,交付周期控制在两周内(行业常规周期为3-4周),既能快速响应市场订单,也减少库存成本。1.4中外供应链模式的核心差异对比全球主流汽车供应链模式,CHN模式的独特性在于“技术共创”而非“简单整合”,具体差异如下:这种差异使得CHN模式更适应“智能化、电动化”的快速迭代需求——例如华为智驾算法与长安整车控制逻辑的深度融合,可避免传统模式中“硬件与软件适配滞后”的问题。二、“配置平权”现象的背后正是基于上述供应链协同能力,阿维塔07得以实现“配置下放”,推动25-35万级中型SUV市场的价值标准调整。其核心逻辑是“供应链规模化+技术共创”降低单位成本,让以往豪华车型专属配置进入主流价格带。2.1配置下放的供应链支撑逻辑阿维塔07此次推出Elite版(24.99万)、Max+版(27.59万)、Ultra版(30.99万)三个版本,多项核心配置的下探均有明确供应链支撑:• 安全配置:全系标配9安全气囊(含主副驾远端气囊),供应商为均胜电子。该配置通过长安CS75PLUS、UNI-V等百万级销量车型的规模化应用,分摊了模具开发与测试成本,最终实现“25万级车型标配”;• 舒适配置:25扬声器英国之宝音响(2016W功率,7.1.4声道)由上声电子代工生产。通过与阿维塔、理想等品牌的长期合作,上声电子实现音响模组的标准化生产,成本较“定制化小批量”降低40%,为“27万级车型标配”提供可能;• 设计配置:新增“晴蓝”车身配色由PPG提供3层珠光涂料(耐候性达1000小时),“岩棕”内饰皮革来自鹰革沃特华(VOC排放优于国标30%)。两者均通过“多品牌联合开发”优化配方与工艺,避免单一车型承担高额设计成本。2.2市场竞争的核心差异对比基于各品牌官方发布信息,25-35万级中型SUV核心竞品的关键配置差异如下:从对比可见,阿维塔07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配置普惠性”——将激光雷达、多毫米波雷达等“高配硬件”作为全系标配,而非仅在顶配车型提供。这种差异的本质,是CHN供应链协同能力与其他品牌“采购整合模式”的差距,也推动市场竞争从“品牌溢价”转向“技术配置价值”。三、CHN模式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什么阿维塔07的供应链实践,不仅是单一车型的成功,更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进化方向,核心体现在三个维度:3.1智驾供应链:从“硬件堆砌”到“效率优化”行业以往的智驾竞争常陷入“传感器数量比拼”的误区,而阿维塔07的实践表明,“算法优化+硬件定制”才是未来方向:• 核心进化点:4D毫米波雷达的精度提升(减少对激光雷达的依赖)、高算力域控制器的国产化(降低对海外芯片的依赖)、激光雷达的轻量化(缩小体积并降低成本);• 企业应对建议:供应链企业需从“单纯生产硬件”转向“参与算法需求定义”,例如雷达厂商可联合算法公司优化点云数据输出格式,减少后期数据处理成本。3.2配置供应链:从“分层减配”到“普惠化”25万级车型标配空气悬架、高端音响的趋势,倒逼上游供应链从“按价格分层提供产品”转向“规模化普惠”:• 关键突破点:空气悬架的轻量化材料应用(如铝合金替代钢材,降低成本20%)、车载音响的核心芯片国产化(替代德州仪器等海外品牌,价格降低35%);• 协作逻辑升级:车企与供应商需提前1-2年联合规划技术路线,通过“多车型共享技术平台”实现规模化,避免“单车型技术孤品”导致的高成本。3.3生态协作:从“三方协同”到“网状生态”当前CHN模式已从“长安-华为-宁德时代”的三方协作,逐步扩展为“核心伙伴+外围配套”的网状生态:• 激光雷达领域:在速腾聚创(核心供应)基础上,引入禾赛科技作为备选供应商,形成“主供+备选”的稳定体系,降低单一供应商依赖风险;• 智能座舱领域:华为鸿蒙系统联合京东方(屏幕)、地平线(芯片)、上声电子(音响)构建“软硬一体”生态,实现多部件的协同优化(如屏幕显示与音响声场的匹配);• 行业扩散效应:这种模式已被吉利-百度-亿纬锂能、上汽-阿里-宁德时代等组合借鉴,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单一企业竞争”升级为“生态系统较量”。四、为什么说“协同”将成为中国汽车最硬的“核武器”?1. 协同模式成核心竞争力:中国汽车产业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进入“供应链协同制胜”阶段,CHN模式通过“技术共创、资源复用、规模化降本”,为跨领域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阿维塔07的动力与智驾配置突破,正是这一模式的直接成果;2. 配置平权重塑市场规则:25-35万级市场的“高配平权”并非营销噱头,而是供应链能力的体现。未来该市场竞争的核心,将是“供应链协同效率”与“技术规模化能力”的较量;3. 供应链企业需转型思维:上游供应商需从“被动生产”转向“主动参与技术定义”,通过“提前绑定车企需求、多品牌共享技术”,适配产业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型。从规模追随到价值引领阿维塔07的升级迭代,看似是一款车型的配置突破,实则是中国汽车供应链从“规模跟随”到“价值引领”的缩影。CHN模式所构建的“技术共创、生态协同”逻辑,不仅解决了“高配如何平权”的产业痛点,更为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竞争中提供了差异化路径——当传统供应链还在依赖“全球化采购+标准化生产”时,中国产业链已通过“跨领域深度协同”实现了“技术定义产品”的跃迁。对于行业而言,阿维塔07的实践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提示车企需从“产品设计者”转向“生态组织者”,供应商需从“部件生产者”转向“技术共创者”,唯有如此,才能在智能化、电动化的产业变革中,持续输出“中国方案”的竞争力。而25-35万级市场的“配置平权”趋势,也将成为检验供应链协同能力的试金石,最终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数量领先”迈向“质量引领”。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09.05
联系我们

张小姐

13371829558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加微信
扫码添加微信
公众号
扫码添加公众号

座机: +86 021-59986117

电话: +86 133 7182 9558

邮箱: bky@bkyuan.com

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墨玉南路1033号嘉亭大厦6楼

  • 添加客服微信
  •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2025 上海百科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2025115506号-1 沪ICP备2025115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