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21%渗透率之后,全球汽车听谁的?

    行业 供应链
    简介:2025年9月27-29日,海口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这场汇聚40国1200余名政商学界精英、300余家车企及零部件企业的盛会,不仅用数据印证了“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的到来,更通过中外车企大佬的交锋、政策红利的释放,勾勒出产业未来5年的竞争主线与供需合作机遇。一、全球三极格局:中国领跑,技术路线走向分化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提出的“电动化筑基、智能化跃升、低碳化引领”三重变革,在2025年上半年市场数据中得到具象化体现:• 中国:绝对领跑者地位稳固:582.3万辆销量占全球近6成(据大会《2025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其中比亚迪以214.6万辆(同比+33.04%)蝉联全球销冠,海豹07、汉EV等车型持续热销,海外销量达47万辆(同比+132%);吉利(100.2万辆)凭借银河品牌贡献54.8万辆销量,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52%;长城(57万辆)魏牌品牌同比增长73.6%;新势力阵营中,蔚来(23万辆)换电站突破3000座,理想(31万辆)L系列车型稳居中大型SUV销量前列,自主品牌整体市占率超80%。(车企销量数据据汽车之家2025年9月行业趋势分析)• 欧美:政策倒逼增长差异:欧洲市场受益于欧盟《新电池法》及2035年禁售燃油车法规,上半年销量预计达227.1万辆(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预测),德国(78万辆)、法国(45万辆)、挪威(28万辆)三国贡献60%销量,挪威新能源渗透率达92%(据挪威公路局Statens Vegvesen 2025年上半年数据);美国市场在《通胀削减法案》框架下,单车最高7500美元税收抵免政策调整后逐步回暖,销量预计132.6万辆(据美国汽车创新联盟AAIA测算),增速仅10.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主要受制于本土供应链建设滞后,动力电池产能仅能满足本土需求的40%(据美国能源部DOE 2025年供应链报告)。• 技术路线:三分天下成定局:纯电(68%)主攻城市短途,对应乘用车市场主流需求;增程式(22%)解决里程焦虑,适配家庭跨城出行场景;氢燃料(超90%用于商用车)在重卡、港口物流领域突破,供应链企业加速布局燃料电池堆及储氢设备(据大会产业技术分论坛报告),单一技术路线论被彻底打破。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或已成为供需两端的核心关切点。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在“智能网联发展论坛”上披露的专项调研显示,92%的潜在购车用户将智能化配置列为首要或重要考量因素,其中自动泊车(需求率87%)、自适应巡航(85%)、语音交互(82%)三大功能位列需求Top3。从供应链落地进度看,目前中国L2级辅助驾驶乘用车市场装配率已超62%(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CAERI报告),较2024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全国20个试点城市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加速,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达3500多公里,百度Apollo、华为ADS 3.0等系统已实现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全覆盖,累计测试里程突破2亿公里(据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进展通报),智能基建进度领先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二、破局双轮驱动:政策引导与技术攻坚工信部副部长熊继军在政策解读专场直言行业三大突出痛点(供需端需共同应对):一是低温环境适应性不足,北方地区冬季电池续航普遍缩水30%-40%,-10℃工况下充电效率仅为常温的50%,倒逼电池企业加速低温技术研发;二是充换电网络布局不均衡,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充电桩密度仅为一线城市的1/5,换电站主要集中在高速服务区,运营服务商存在下沉市场机遇;三是部分企业陷入非理性价格战,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均价同比下降8.2%,部分车型毛利率已低于5%,挤压供应链利润空间。对此,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形成“双轮驱动”的解决方案矩阵。▶ 政策端:顶层设计+自贸港创新• 国家层面:工信部将编制《2026-2030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规划》,延续购置税减免并动态调整,建立自动驾驶分级准入制度。• 海南样本:封关运作后,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零关税商品税目计划从1900多个扩至6600个,覆盖74%的商品税目,企业内销产品只要增值率达到30%即可享受免关税政策,高端技术人才可享受最高15%的个税优惠)。目前,海南正加快建设海口江东新区新能源汽车出口服务基地,规划年处理出口量50万辆,配套建设保税仓储、检测认证、物流运输等全链条服务设施,同时构建“港口-物流-金融-认证”跨境供应链平台,已吸引比亚迪、蔚来等12家车企及20余家零部件企业入驻,计划打造辐射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生态枢纽,为供应链企业提供跨境合作通道。▶ 技术端:电池与智能双线突破《动力电池技术白皮书》(2025年版)显示,当前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已达350Wh/kg,支持部分车型续航突破800公里;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突破3000次,成本较三元锂低15%-20%;固态电池进入中试阶段,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预计2027年实现量产装车。在电池回收领域,通过“材料级回收+梯次利用”双路径,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已达92.3%,格林美、邦普循环等企业已建成年处理量超50万吨的回收基地。零部件企业同步迎来技术突破:电池材料领域,高镍正极材料量产能量密度提升至210mAh/g,成本下降8%;隔膜龙头恩捷股份推出的新型复合隔膜穿刺强度强度达到‌560gf‌;智能芯片领域,地平线征程6芯片算力达560TOPS,已适配多家车企下一代车型,推动智能驾驶成本下探。三、国际合作新共识:共建全球供应链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区域化、技术标准碎片化等挑战下,“开放合作”成为大会高频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希雅在主旨对话中表示,全球汽车产业已形成深度互联的供应链体系,单一国家难以独立完成全链条布局,中欧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汽车市场,应加快在安全法规、CCS2充电接口、氢气储运系统等领域的标准互认,预计可使跨国企业合规成本降低30%以上(据VDA行业分析)。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协同尤为关键:福耀玻璃与宝马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新一代电动车型提供轻量化全景天幕;德赛西威与高通联合研发的第4代智能座舱平台已搭载奔驰EQS纯电车型。大会期间,中、德、日、韩、法等12个国家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发起成立“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倡议,计划聚焦技术标准协调、供应链协同、政策法规对接三大核心职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当选筹备组理事长。朱华荣提出两项关键倡议,获丰田、大众等跨国车企认同:□ 建立全球统一电池标准(尺寸/接口/回收),降本15%-20%,为供应链规模化生产提供支撑□ 2026年购置税优惠“淡季先行”(1-3月、11-12月),避免政策断崖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则从企业实践角度分享了国际合作的“中国经验”。他表示,中外车企应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坚持互学互鉴、双向奔赴。目前,上汽不仅与德国大众延长合作协议至2035年,共同投资150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聚焦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联合攻关;还与华为、宁德时代等跨界企业共建“智己汽车”生态,实现技术、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智己L7车型上市两年销量突破10万辆,印证了开放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奔驰集团董事会成员佟欧福也呼应称,稳定透明的监管框架是跨国合作的基础,呼吁各国避免出台碎片化产业政策,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结语:中国从“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跃迁这场大会不仅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果的“展示台”,更是未来发展规则的“谈判桌”。当中国以59.7%的全球市场占比、92.3%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领先的智能基建网络,再加上“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这一国际合作平台,其在全球产业中的角色已完成从“参与者”到“引领者”再到“规则制定者”的关键跃迁。未来5年,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6-2030年)》落地、固态电池量产装车、国际技术标准逐步统一,新能源汽车将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能源互联网深度融合的移动智能终端,真正重构人类出行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而中国正站在这场产业变革的最前沿,持续为全球汽车产业供需协同贡献“中国方案”。 互动讨论:您认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下一个‘爆点’ 会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观点!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09.30
  • L4落地在即,AI如何重塑汽车生态?

    行业 智能网联
    简介:9月28日重庆千里科技“智驾之夜”发布会,以“AFARI”品牌焕新、“One Brain”跨场景战略落地、L4智驾2026年中发布为三大核心锚点,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AI技术+整车制造”的协同模式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本文从技术路线差异化、产业生态协同性、商业化落地可行性三维度,拆解千里科技的AI造车逻辑,并剖析其对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影响。9月28日,重庆千里科技“智驾之夜”发布会落下帷幕。这场聚焦智能驾驶的行业盛会,不仅正式推出AI战略新品牌“AFARI”与“千里计划”,更通过智驾系统挑战重庆歌乐山连续弯道、盘龙立交桥多层交织、解放碑商圈人流密集等8D魔幻路况,以及新一代Agent OS的超自然交互演示,向行业传递出其从传统制造向“AI原生车企”转型的明确信号。这一转型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战略升级,更折射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正从“硬件参数竞赛”转向“软件生态定义”的深层变革。品牌焕新:AFARI,以“温度科技”破局“AFARI”,一个融合“Afar”(远方)与“I”(智能)的品牌名称,暗藏“With AI, we go far”的愿景,首尾嵌“AI”、中间含“FAR”的巧妙设计,传递出“携手AI行至远”的核心理念。品牌标识以字母“A”为原型,通过黄金分割比叠加三层结构,象征战略引领、技术核心与组织执行的协同共生;而高饱和度的“千里红”标识色,打破了AI技术给人留下的冰冷印象,赋予科技以温度与活力,深刻呼应“用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品牌主张。这一品牌焕新并非表层更名,而是千里科技锚定AI化、国际化的战略落子。当前智能汽车赛道中,多数品牌仍陷“激光雷达数量、算力值堆砌”的硬件内卷,AFARI则以“温度科技”构建差异化壁垒——相较于特斯拉的“纯理性技术导向”、华为的“全场景设备互联”,其“千里红”标识与情感化交互设计,更聚焦用户对科技“人性化体验”的核心需求,为后续技术商业化落地铺垫了独特的品牌认知。“千里计划”:构建跨场景智能生态发布会核心披露的“千里计划”,以“One Brain(统一AI大脑)、One OS(跨设备操作系统)、One Agent(超级智能助手)”为三大支柱,构建起覆盖“车-家-厂”的跨场景智能生态蓝图。One Brain作为整个生态的“智慧核心”,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构建统一AI大脑,实现“一次训练,多场景复用”。例如,智驾感知模型经微调后即可应用于家用机器人,极大提升了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打破了不同场景间的技术壁垒。One OS则着眼于设备协同,开发跨设备统一操作系统,整合用户在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的记忆与行为数据。当用户在手机上设置“回家路线”,该信息可自动同步至车载系统,真正实现了设备间的无缝衔接。One Agent打造的超级智能助手,借助端云一体的融合记忆系统,提供高度个性化服务,通勤日自动推送避堵路线、根据用户习惯推荐音乐餐厅等场景已逐步成为现实。目前,“千里计划”已在智能家庭(Afari Home Robot)与智能工厂(Afari Factory Robot)领域实现初期落地。前者支持语音控家电、自动清洁及车载系统联动,后者通过AI视觉质检与流程优化,在吉利杭州湾工厂试点中达成生产效率与品控精度的双重提升,为汽车制造业“AI+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模板。技术突破:智驾与交互双线并进千里科技的技术突破,是其在智能驾驶赛道建立竞争力的核心抓手。此次挑战重庆8D魔幻路况的智驾系统,核心技术亮点展现出对标行业头部的实力:端到端模型架构减少对传统“白盒规则”的依赖,在窄路会车、连续弯道等特定场景中数据利用效率显著优于传统分模块方案;RLM大模型(与阶跃星辰联合研发)通过强化学习范式动态优化决策逻辑,有效降低人工兜底规则的介入频率;硬件方案采用高算力平台搭配多激光雷达冗余设计,支持高速场景动态避障与复杂障碍物精准识别;泊车功能实现无图自学习跨楼层泊车,定位精度达到行业前沿水平。新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同样展现出交互革新价值。基于阶跃星辰多模态大模型,其实现多模态情感交互——通过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识别用户情绪状态,语音响应延迟控制在0.8秒内,方言识别准确率达92%;全融合地图将3D车道级导航与智驾SR(场景重构)地图深度叠加,实时呈现路况、天气、地标等多维信息;“第三生活空间”理念下,座舱整合娱乐、办公、社交场景化功能,进一步拓展了汽车的使用边界。合作协同:吉利+千里,制造与AI的深度融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的现场对话,揭示了双方合作的底层逻辑——“制造底蕴+AI基因”的深度互补。吉利作为整车龙头,拥有覆盖研发、供应链、全球渠道的全产业链能力,为千里科技智驾技术提供规模化量产场景;千里科技在计算机视觉、大模型训练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则为吉利车型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核心算法支撑,形成“技术研发-量产验证-数据迭代”的闭环。双方合资成立的“千里智驾”定位独立Tier 1供应商,除服务吉利体系外,已实现对外技术输出——奔驰斥资约13.4亿元入股千里科技并成为第五大股东,计划将其智驾方案搭载于2026年上市的纯电CLA车型。这一合作打破“自主车企+科技公司”的封闭协同惯性,开创跨品牌技术授权的新模式,与华为引望“多车企开放合作”的路径形成差异化竞争。据行业机构测算,依托吉利的规模化订单与奔驰的高端市场溢价,千里智驾2026年营收有望实现量级突破。L4落地前瞻:2026年量产,挑战仍存印奇在发布会上透露,L4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正加速研发,计划于2026年中发布,并同步启动Robotaxi全链路产业布局。届时,“千里智驾3.0”将亮相,与吉利合作研发的Robotaxi专用车型也将推出,2026年底计划在全球10座城市部署超1000辆Robotaxi。不过,L4级智驾的商业化落地仍面临双重核心挑战。成本控制层面,尽管千里科技通过4D毫米波雷达替代部分激光雷达、单Orin芯片实现高速领航等硬件优化策略降低方案成本,但据行业调研,当前L4级Robotaxi单车硬件成本仍处于高位,需通过“运营数据变现+第三方技术授权”的多元盈利模式实现商业闭环;技术可靠性层面,传感器、算力、制动的三重冗余设计与城市级数字孪生仿真测试(已完成亿公里级模拟)虽提升系统稳定性,但重庆暴雨、山区浓雾等极端天气下的感知精度,仍需长期实路验证。对比百度Apollo(广州Robotaxi商业化运营)、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 2025年下半年投运)等竞品,千里科技的核心优势在于“AI算法+整车制造”的协同效率,而商业化运营经验则是其需补足的短板。结语:AI正重塑汽车产业逻辑重庆千里科技“智驾之夜”发布会,不仅是企业的战略发布会,更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从品牌焕新锚定差异化赛道,到“千里计划”构建跨场景生态,再到与吉利、奔驰的产业协同,千里科技正以AI为核心驱动力,重构汽车的产品定义与产业生态逻辑。对重庆而言,此次发布会也与当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建设目标形成共振,加速AI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2026年中L4级智驾方案的发布与Robotaxi的规模化部署,千里科技有望成为中国智能驾驶赛道的“第三极”力量。对行业而言,其“端到端模型+强化学习”的技术路线可能引发行业跟风,推动智能驾驶从“传感器堆料”向“算法效率竞赛”转型;对重庆汽车产业而言,千里科技与吉利的协同将补齐本地智能汽车“软件算法短板”,强化“制造+智能”的双轮驱动优势。中国汽车产业的AI变革,正从单点技术突破迈向全生态重构的关键阶段。小互动:对于千里科技的L4智驾落地前景、“AI+制造”的协同模式竞争力,或是你认为它能否真正成长为智能驾驶赛道的“第三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与行业同仁共同探讨中国汽车AI化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09.29
  • 续航破450km!8系高镍电池如何成为高端增程车的“胜负手”?

    行业
    简介:当新能源汽车市场从“续航焦虑”迈入“续航内卷”新阶段,动力电池技术已成为车企角逐的核心赛道。宁德时代计划于2026年推出的新一代8系高镍电池(NCM811),凭借280-300Wh/kg的能量密度优势,正重新定义高端增程车型的续航天花板。这款曾因热失控争议退出主流应用的电池技术,如今通过材料改性、结构优化与智能管理的三重革新,不仅实现安全性的跨越式提升,更在成本控制与规模效应加持下,开启新能源汽车“长续航+高安全”的全新发展阶段。技术涅槃:如何从“安全争议”走向“性能旗舰”8系高镍电池的核心特征在于正极材料中镍、钴、锰8:1:1的配比,镍含量的提升赋予其远超传统电池的能量密度——较磷酸铁锂电池提升40%-58%,较中镍三元电池提升17%-27%。但早期产品受限于材料稳定性,2019年前后搭载于蔚来等车型时频发热失控问题,一度陷入市场信任危机。宁德时代通过数年技术攻坚,构建起全方位性能提升体系:材料层面,据企业实验室数据显示,采用纳米级氧化钨复合包覆正极颗粒,可将热失控温度从150℃提升至280℃以上;电解液添加二氟草酸硼酸锂(LiDFOB),形成更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循环寿命延长至1500次以上(80%容量保持率)。结构设计上,第三代CTP(Cell to Pack)技术将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77%,既降低制造成本,又为热管理系统预留充足布局空间。技术迭代解决了高镍电池的能量密度瓶颈,而安全性的系统性升级则是其重拾市场信任、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核心前提。安全重构:“系统冗余”设计如何让高镍电池重获信任安全性的全面重塑,是8系高镍电池重拾市场信心的核心。新一代产品已通过现行GB 38031-2021动力电池安全国标认证,该标准要求热扩散测试中电池系统需满足“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同时涵盖挤压、碰撞、短路等多项严苛测试项目。实际验证中,电池包底部覆盖高强度防护涂层,电芯间填充陶瓷化硅橡胶隔膜,140℃时自动熔断形成绝缘层;智能BMS系统实时监测200余项参数,可快速触发定向泄压阀与消防喷淋等防护措施。当技术与安全双重壁垒被突破,8系高镍电池迅速成为车企布局高端增程市场的“关键筹码”,推动大电池增程车进入“续航竞赛”新阶段。市场落地:大电池增程车的“续航竞赛”车企布局高镍电池的背后,是清晰的市场竞争逻辑: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消费者对续航的要求从“够用”转向“充裕”,长续航纯电里程可覆盖绝大多数日常通勤场景;同时,增程车通过高镍电池实现“续航平权”,既能对标同价位纯电车型,又能规避里程焦虑,形成差异化优势。行业预测显示,25-35万元价格带中,消费者对“纯电续航400公里以上增程车”的偏好度正持续提升,推动高镍电池加速渗透。在此趋势下,2025-2026年新能源市场将迎来8系高镍电池应用爆发期,据公开信息,已有多款车型计划搭载高容量高镍电池包,CLTC纯电续航目标普遍突破450公里。零跑C10增程版是高镍电池应用的代表车型之一,该车搭载79.8度电池包(含高镍技术),CLTC纯电续航达300公里,依托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75%以上。相较于同级别部分车型,其在续航与空间平衡上表现突出,上市后市场关注度较高。小米首款增程车型同样将8系高镍电池作为核心配置,计划搭载接近80度的电池包,配合800V高压平台与碳化硅电驱系统,实现“10分钟快充400公里”的高效补能体验。该车还创新性采用“电池包上盖与车身地板一体化压铸”工艺,进一步缩减电池包占用空间,为座舱腾出更多腿部空间。小米汽车负责人在技术沟通会上表示,选择高镍电池不仅是为续航突破,更是通过“长续航+超快充”的组合,破解用户对增程车“补能慢”的固有认知。除新势力品牌外,传统车企也在加速布局8系高镍电池应用。长城汽车旗下高端品牌魏牌计划于2026年推出新款插混车型,拟搭载高容量高镍电池包,目标CLTC纯电续航突破450公里,将采用“城市用电、长途用油+快充”的全场景出行方案,强化用户使用体验。车企密集布局的背后,是清晰的市场竞争逻辑: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消费者对续航的要求从“够用”转向“充裕”,长续航纯电里程可覆盖绝大多数日常通勤场景;另一方面,增程车通过高镍电池实现“续航平权”后,能够直接对标同价位纯电车型,同时规避里程焦虑,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行业预测显示,在25-35万元价格带,消费者对“纯电续航400公里以上增程车”的偏好度正持续提升,这一趋势推动高镍电池向高端增程车加速渗透。市场需求驱动下,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的平衡成为高镍电池长期发展的关键,其未来路径既与资源供应紧密相关,也面临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挑战。未来博弈:面对固态电池挑战,高镍技术窗口期还有多久当前8系高镍电池系统成本约1200-1300元/kWh,较磷酸铁锂电池高出20%-30%,但成本下降趋势明确。随着印尼镍矿产能释放(2027年全球镍产量预计突破300万吨)、三元电池回收体系规模化(镍钴锰回收率超95%,黑粉成本较新料低35%),预计2027年其成本将降至0.6元/Wh,与磷酸铁锂电池的价差缩小至0.2元/Wh,全生命周期成本(含能耗、维护)将实现持平。长期来看,8系高镍电池并非终极技术方案。宁德时代计划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400Wh/kg的半固态电池,2030年后全固态电池有望实现量产。但在此之前,8系高镍电池将作为“过渡阶段的旗舰技术”,在高端增程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据行业机构预测,2027年其市场份额将保持在40%以上,成为新能源汽车从“普及阶段”向“高端化升级”迈进的重要推手。结语: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持续的突破从早期热失控争议中的技术蛰伏,到材料、结构与智能管理协同创新后的安全突围,宁德时代8系高镍电池的进阶之路,正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续航与安全”双重命题下的探索缩影。它以280-300Wh/kg的能量密度为高端增程车打开续航天花板,用多维度防护体系重建市场信任,更在镍资源供应与回收技术的支撑下迈向成本平衡。尽管未来将面临半固态、全固态电池的技术挑战,但作为当前阶段“长续航+高安全”的最优解之一,8系高镍电池正推动新能源汽车从“解决里程焦虑”向“提升出行品质”跃迁,为行业高端化升级注入关键动力,而其技术迭代中沉淀的经验,也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商业化铺就基石。互动内容:看完8系高镍电池的技术演进与市场布局,你对它还有哪些好奇?如果未来购车,你会更看重高镍电池的长续航优势,还是更倾向于磷酸铁锂的成本与安全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09.25
  • 5MWh对决14.5MWh: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储能之战”,如何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行业
    简介:当特斯拉在9月8日的RE+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用Megapack 3的5MWh模块化设计重新定义集成效率,比亚迪则在10天后的深圳国际数字能源展上以14.5MWh的"浩瀚"储能系统掀起容量革命。这两款相隔万里发布的旗舰产品,不仅是技术参数的比拼,更是两种汽车制造哲学在能源领域的跨界实践。特斯拉将Model Y的热泵技术与超级工厂模式注入储能系统,比亚迪则把刀片电池的垂直整合能力延伸至能源存储场景。通过深入解构这两款产品的技术内核与产业影响,我们能清晰看到汽车产业如何通过技术外溢重塑储能行业的竞争规则。技术路线分野:特斯拉的“减法集成”与比亚迪的“密度革命”特斯拉Megapack 3与比亚迪浩瀚的技术差异,本质上是两种汽车技术路线在储能场景的延伸。特斯拉延续了其在电动汽车领域"软件定义硬件"的思路,通过简化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性能跃升;比亚迪则发挥动力电池垂直整合优势,以极致的能量密度构建工程化壁垒。特斯拉Megapack的迭代进化清晰展现了汽车制造理念的迁移。从2019年第一代2.7MWh到如今Megapack 3的5MWh容量,特斯拉通过电芯革新与结构优化实现了77%的容量提升。其采用大容量LFP电芯优化,搭配源自Model Y的热泵热管理系统,使-40°C至60°C的极端环境运行成为可能。这种"减法设计"在Megablock系统中达到巅峰——将四个Megapack 3单元预集成形成20MWh模块,显著缩短场站部署周期并降低建设成本。比亚迪"浩瀚"则将电动汽车的安全基因与工程能力推向新高度。其搭载储能专用刀片电池,通过CTP技术在等效20尺集装箱内实现10MWh容量,体积能量密度较行业平均提升显著。更关键的是源自新能源汽车极端环境测试标准的IP66整机防护设计,大幅提升系统环境适应性,完美适配中东沙漠等严苛场景。这种工程化优势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建设大型储能场站可大幅减少设备数量与占地面积。两种技术路线的细节差异更值得玩味。特斯拉采用高效电池管理设计,直流转换效率保持行业领先,这与其电动汽车多电芯管理技术一脉相承;比亚迪则通过电池结构创新实现本质安全,配合智能化BMS系统,提升高温环境下电池运行稳定性。两者均通过汽车级电池验证标准提升储能电池循环寿命,为退役电池二次利用奠定基础。制造赋能:超级工厂模式如何成为储能的“效率核弹”?技术参数的突破离不开制造体系的支撑。特斯拉与比亚迪将汽车制造业的核心能力——超级工厂模式、模块化生产、垂直供应链——成功复制到储能领域,这种“造车级”的制造赋能,成为两款产品规模化竞争力的深层密码。特斯拉与比亚迪将汽车制造业的核心能力成功复制到储能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规模化优势。这种制造体系的跨界迁移,成为两款产品性能差异的深层原因。“超级工厂”的降维打击:9个月投产背后的汽车制造密码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创造的9个月投产纪录,本质上是汽车超级工厂能力的复用。这座工厂共享了Model Y产线的机器人集群、JIT供应链模式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有效降低单位制造成本。更关键的是其将汽车模块化平台理念应用于储能系统——Megapack 3的电池模组、储能变流器等核心部件均可实现高效装配,这种源自汽车焊装车间的工艺理念,显著提升生产节拍。Megablock系统更是汽车规模化生产逻辑的巅峰体现。通过将四个Megapack 3单元与变压器预集成,特斯拉大幅缩短加州莫斯兰丁1.2GWh储能项目的建设周期。这种类似汽车"模块化平台+定制化配置"的思路,显著提升储能容量部署效率,相当于为大量家庭提供电力保障。这种效率提升源于将汽车生产中的自动化经验应用于储能制造。比亚迪的“护城河”:垂直整合如何构筑成本霸权?比亚迪则将新能源汽车的垂直整合能力复制到储能领域,构建了从IGBT芯片到电池Pack的全产业链优势。其深圳龙岗储能产业园与电动汽车电池产线共享正极材料、隔膜等核心供应链资源,弗迪电池的产线可实现汽车与储能电池的柔性切换,使浩瀚系统的交付周期较行业平均水平显著缩短。这种"车储一体"的产能布局,使其在储能招标中具备成本竞争力。两家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同样带着鲜明的汽车制造烙印。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Megapack 3已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较高的本地化率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这与Model 3的全球生产策略如出一辙。比亚迪则通过土耳其、埃及等海外工厂构建"本地化生产+技术输出"模式,适配中东市场的政策要求,这种策略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海外建厂逻辑高度一致。制造体系的差异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特斯拉通过Megablock集成提升场地利用效率,这源自汽车工厂对空间利用率的极致追求;比亚迪浩瀚系统的体积能量密度优势,则得益于电动汽车电池Pack的空间优化经验。当汽车制造业的精密制造标准注入储能生产,不仅实现产品性能突破,更推动整个储能行业从“工程化”向“精密化”制造升级。市场策略的技术适配:从产品定义到场景化竞争制造能力与技术特性最终要落地于市场。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储能布局,恰是其汽车业务市场逻辑的延伸——前者聚焦欧美高附加值市场,后者深耕新兴市场工程化需求,形成了基于技术基因的差异化场景竞争路径。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储能产品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市场路径,这种差异本质上是其汽车技术基因与目标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最新发布的技术参数揭示了这种战略选择的深层逻辑。特斯拉Megapack 3的市场定位与其电动汽车的市场布局高度重合。北美和欧洲市场是其储能业务的核心区域,这些地区的电网特点和政策环境恰好适配Megapack的技术特性。欧洲密集出台的补贴政策中,西班牙对储能项目的补贴比例较高,英国推出长时储能价格保护机制,这些政策显著利好Megablock这类高规格集成系统。其-40°C至60°C的宽温域设计,则完美匹配北欧的严寒和南欧的酷暑,这种环境适应性源自特斯拉汽车在全球各地积累的极端气候测试数据。Autobidder能源管理平台构成了特斯拉的另一核心竞争力。这套本质上是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算法升级版本的软件系统,已管理着大量储能项目及资产。在澳大利亚Hornsdale项目中,该系统实现快速电网响应,为Megapack系列产品带来较强的盈利优势,这与特斯拉通过FSD软件提升汽车业务毛利率的策略如出一辙。比亚迪浩瀚系统则精准卡位新兴市场的工程化需求。其IP66防护等级大幅提升极端环境运行稳定性,在中东沙漠地区形成决定性竞争力。这种成本优势源自弗迪电池产线的规模效应——与比亚迪电动汽车共享的电池产能有效控制储能电芯成本。比亚迪的"光储车"闭环生态在巴西等市场已得到验证。将宋PLUS DM-i车型与储能电站联动的V2G技术,使当地用户充电成本降低30%,这种模式复制了其电动汽车与储能业务的协同经验。两家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也暗合不同市场的准入标准。特斯拉的被动消防方案在北美市场占据主导,但需适应中国Pack级主动防控标准;比亚迪的IP66防护虽获中东认可,进入欧洲仍需通过CE认证的严苛测试。随着欧盟碳关税将储能系统纳入计算范畴,美国IRA法案延长税收抵免,这种技术标准的差异化竞争将更加激烈——这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贸易壁垒形成有趣的镜像。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供应链策略已呈现“竞合交织”特征。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将宁德时代作为主供,比亚迪弗迪电池作为辅供(份额超20%),既保障产能又掌握议价权;比亚迪则在土耳其工厂采用65%本地化率策略,与当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共建储能供应链。这种汽车与储能供应链的深度交织,正催生跨领域的产业生态协同。汽车零部件商的“储能新蓝海”与千亿机遇当特斯拉和比亚迪用造车逻辑搅动储能市场,最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的重构。汽车零部件企业、材料供应商、制造设备商正借势切入储能赛道,形成“车储协同”的新价值网络,这种产业外溢效应正在改写行业竞争格局。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储能竞争正在引发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汽车零部件企业正迎来储能领域的增量机遇。这种产业重构的深度,远超简单的技术跨界,正在形成全新的价值分配体系。热管理领域已率先显现协同效应。特斯拉Megapack 3采用的热管理技术与Model Y共享技术理念,带动汽车电子企业拓展储能业务。比亚迪浩瀚系统的液冷方案则由为其电动车提供热管理的供应商定制,这种跨界合作提升储能系统的电芯温控稳定性。制造设备供应商迎来二次增长曲线。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的焊接机器人与汽车超级工厂同源,带动先导智能等设备商开发储能专用产线。数据显示,每GWh储能产能对应的设备投资约为1.2亿元,其中60%的设备与动力电池产线兼容。比亚迪储能产业园复用电动汽车电池产线的自动化设备,使单位投资强度降低25%,这种设备共享模式正在改写储能设备的成本结构。材料体系创新呈现双向流动特征。Megapack 3采用的LFP电芯技术与特斯拉电动汽车电池研发成果共享,带动磷酸铁锂材料商拓展储能市场。比亚迪浩瀚系统使用的材料创新则源自其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技术积累,提升储能系统的散热效率。据GGII(高工储能)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将达416GWh,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2.8%,这一市场规模已相当于当前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的三分之一。汽车产业的质量标准正在重塑储能行业。特斯拉将汽车级的质量控制标准引入Megapack 3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缺陷率。比亚迪则将电动汽车的针刺不起火安全标准应用于浩瀚系统,通过刀片电池结构创新实现本质安全。这种质量标准的迁移,正在推动储能系统从"工程产品"向"精密制造产品"升级,其带来的不仅是性能提升,更是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优化。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在于价值维度的拓展。随着特斯拉能源业务与比亚迪储能业务的快速增长,传统的汽车产业边界正在消融。比亚迪早在2009年建成的储能示范项目,已实现退役电池3.4亿度的全生命周期放电量;奇瑞汽车等企业的用户侧储能实践也表明,梯次利用电池的度电成本较新电池系统显著降低。这种"全生命周期价值"思维,将重新定义汽车电池的成本核算体系,为整个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储能之战,只是汽车巨头能源野心的“序幕”特斯拉与比亚迪在储能领域的对决,远非一场孤立的产品竞争。它是两大巨头将其在汽车工业中淬炼出的核心能力——软件集成与垂直整合——向万亿级能源市场发起的第一次“降维打击”。这场战役的结果,不仅将决定谁能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掌握话语权,更预示着:最大的汽车公司,或许不会再只是一家“汽车”公司。战争已经打响,而边界正在消失。 特斯拉的“软件集成”与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您更看好哪条技术路线能定义储能的未来?车企跨界储能,最大的挑战是技术迁移、市场准入还是供应链重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汽车行业深度分析。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09.19
  • “阳谋”:从储能技术突围,到重塑全球汽车产业链

    行业
    简介:2025世界储能大会释放的9项核心成果,正在为汽车产业链的升级提供一套前所未有的“外挂脚本”。从解决“续航虚标”的技术同源,到终结“信任危机”的标准镜鉴,再到开启“出海新思路”的生态协同——这场大会的价值,远超你的想象。对于车企、供应商及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份“脚本”的内容,或许是抓住未来三年产业变局的关键。一、技术同源:储能突破如何反哺汽车电池升级?大会9项成果(5项战略报告+4项行业标准)通过“技术锚定+标准转化+生态联动”与汽车产业深度映射,下表清晰呈现核心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拆解三大技术方向的“承接-深化”逻辑:1. 长时储能电池:破解电动汽车“续航虚标”与“寿命焦虑”作为长时储能领域的代表性技术,宁德时代1175Ah长时储能电池的“低膨胀力、宽温域”优势,与大会《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中“长时储能规模化”方向高度契合。大会进一步明确其车用化适配要求,为广汽埃安“弹匣电池3.0”的低温性能优化提供技术参考,成为破解“续航虚标”的重要路径。汽车产业落地方向:广汽埃安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的“弹匣电池3.0”,正基于长时储能电池技术逻辑优化续航与低温性能,具体量产参数及搭载车型计划待官方后续公布。成本层面,长时储能技术的规模化经验有望推动车用电池成本持续下降,助力长续航车型价格下探。2. 钠锂协同技术:重构“超充补能”与“电网适配”逻辑海辰储能“钠锂协同”方案的“锂电长时+钠电瞬态”互补特性,被大会《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列为多技术协同典型模式。大会通过细化“车储协同”场景规范,为宁德时代与特来电探索超充站方案提供方向,助力解决800V高压平台电网负荷波动难题。汽车场景应用探索:宁德时代与特来电探索“钠锂协同”超充站技术路线,计划结合电网负荷特性优化超充站布局效率,目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车企端,比亚迪、理想等将“电网适配性”纳入800V高压平台设计考量,未来“车-储-网”联动有望成为补能体系发展方向。3. 固态电池材料突破:锁定2028年“量产上车”时间线巴斯夫杉杉D88S正极材料(应用于硫化物固态电池)解决界面副反应的技术特性,与大会《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中“硫化物固态电池材料”重点方向契合。大会明确车用固态电池量产发展路径后,宁德时代加速中试线建设,同步与蔚来等车企预留升级接口,推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向装车落地。产业影响预判: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建成车用固态电池中试线,同步与车企合作预留技术升级接口。供应链端,固态电池相关材料(如硫化物正极、陶瓷涂层隔膜)研发加速,国内企业如新宙邦等正布局固态电解质材料,推动产业链技术储备。二、标准共建:终结汽车电池的“虚标乱象”?针对储能与汽车行业共性的“信任危机”,大会以《新型储能系统安全与保险共保体报告》《新型储能技术安全白皮书》为纲领,将储能领域的标准化经验,深化为汽车电池“技术+认证+溯源”三维解决方案,推动行业从“企业自证”转向“标准互认”。1. 虚标重灾区对比:储能与汽车行业的共性问题2. 储能经验复用:汽车电池信任体系建设路径面对热失控安全共性风险,大会《新型储能系统安全与保险共保体报告》中AI预警系统配置要求,已直接转化为极氪001 FR车型电池安全方案;中国汽协计划2026年将该标准纳入汽车电池准入要求,形成“储能安全-汽车安全”的跨领域升级路径。认证层面:参考大会“储能动态性能考核机制”(收录于《储能生态价值评估指南》),推动“汽车电池全生命周期第三方验证”,要求车企上市后每季度公开实际续航、衰减数据。福建已率先试点,2027年覆盖全省新能源车企,该机制直接源自大会对储能产品“全周期监管”的要求。溯源层面:复用储能“电池护照”区块链技术,宁德时代联合宝马、大众搭建“车用电池区块链平台”,实现从锂矿开采到回收的全流程溯源,解决“翻新电池”“混装电芯”问题。三、生态协同:储能产业链中的汽车产业机遇在技术与标准之外,大会的生态布局进一步打通储能与汽车产业链的协同通道,或将催生四类精准对接机会:1. 技术合作:加入“新型电池材料联盟”共享专利池此前由宁德时代与清华大学牵头的“新型电池材料研发联盟”,在大会《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中被列为“重点技术攻关平台”,大会期间公布车企合作进展。比亚迪、小鹏等参与联合研发,按路线图“钠电优先场景”指引推进钠电车型储备,联盟“技术共享基金”也同步对接大会“储能技术普惠”倡议。2. 供应链机遇:储能产能扩张带动材料需求爆发宁德时代长时储能电池产线建设将同步带动车用电池材料需求:正极材料、隔膜等核心部件需求预计增长,相关头部材料企业已布局相关产能储备,以适配电池厂扩产节奏。3. 出海协同:借储能全球化降低本地化成本宁德时代印尼储能电池工厂同步生产车用电池,满足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厂需求,提升本地化率,规避东盟“原产地规则”壁垒。越南储能技术培训中心则带动相关车企越南工厂“电池-储能-充电”一体化布局,享受越南新能源汽车税收减免政策。4. 标准共建:主导“车储融合”规则抢占先机大会期间推进的“钠锂协同补能标准”,是《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在汽车领域的延伸制定,正联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形成汽车版标准。蔚来、理想参与其中,未来将按该标准规范换电站与储能站的兼容接口,这一进程直接依托大会钠电应用标准的技术框架。四、储能大会指引的汽车产业链四大确定性变革综合大会9项成果的“技术锚定、标准转化、生态联动”作用,汽车产业链将迎来四大确定性变革:• 技术同源化加速:2026-2028年,长时储能、钠锂协同、固态电池等跨领域技术将向汽车产业渗透,推动续航与补能体验升级,技术储备不足的车企将面临市场竞争压力。• 信任体系重构:2027年起,“第三方验证+区块链溯源”将成为汽车电池行业重要发展方向,参数虚标企业将面临市场准入限制,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出海协同深化:储能工厂的全球化布局(印尼、越南、匈牙利)将为中国汽车品牌“本地化生产”提供供应链支撑,中国车企在东南亚、欧洲市场市占率有望显著提升。• 生态边界模糊:“车-储-网”融合加剧,车企、电池商、充电运营商需从“单一竞争”转向“生态合作”(如宁德时代+特来电的超充联盟),跨界资源整合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归根结底,2025世界储能大会之于汽车产业,更像一位“跨界导师”。它带来的并非零散的技术干货,而是一套系统性破局的方法论:如何用储能技术攻克续航痛点,如何用储能标准重建用户信任,如何借储能生态出海破局。这套方法论,正在成为区分传统玩家与新世界引领者的关键。变革已至,唯有主动链接、深入理解并果断行动,才能将大会的成果,转化为自身发展的绝对优势。现在,正是重新思考战略的最佳时机。 如果这些储能技术能解决一个您的用车痛点,您希望是哪个?A. 续航“反向虚标”:表显续航就是实际续航,彻底告别焦虑。B. “快充不伤电池”:随时超充,电池寿命依旧坚挺。C. “用车能赚钱”:V2G技术普及,停车时电动车帮你赚电费。聊聊您的选择,这也许是车企未来努力的方向!如果觉得本文不错,欢迎点赞、推荐❤️、转发➡️三连,支持我们产出更多优质内容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09.18
  • 软硬协同:中国混动汽车技术迈入“效率+智能”双引领时代

    行业
    简介:2025年中国混动市场渗透率突破15%的关键节点,奇瑞48%热效率发动机与清华-华为车路云协同系统的“软硬组合”,正在打破日系混动技术垄断。硬件革命:48%热效率重构动力心脏极限内燃机热效率每提升1%,都需突破材料、工艺、控制等多领域瓶颈。奇瑞鲲鹏天擎发动机通过四大核心技术创新,将汽油机热效率推至48%:• 26:1超高膨胀比:通过创新架构延长膨胀行程35%,最大化转化燃烧能量;• 35%EGR率:高效回收排气能量,燃烧温度降低200℃,减少热损失;• 航天级陶瓷绝热涂层:覆盖活塞顶与气缸盖,散热损失减少12%;• 深度米勒循环:优化进排气timing,进一步提升燃油经济性。这四大技术形成“组合拳”,直接打破丰田THSII(45%)、本田i-MMD(44%)的技术垄断,使中国在混动核心硬件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其核心价值在于重构能量利用基座——传统汽油机38%-45%的热效率意味着超半数燃油能量被浪费,而鲲鹏天擎通过多路径优化,使燃油能量转化效率提升15%以上。更关键的是极端环境适应性——通过-50℃极寒冷启动(≤3秒)、115℃高温耐久性(500小时无故障)及180km/h高速馈电稳定性(动力波动≤5%)测试(奇瑞企业自测),为东北、西北等复杂区域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也为2026年“油耗1时代”(奇瑞目标1.2-1.5L/100km)奠定基础。软件赋能:车路云协同激活智能优化潜能如果说高热效率发动机是混动汽车的“强劲心脏”,那么清华-华为联合研发的驾驶优化系统则是赋予其“思考能力”的智慧大脑。二者的技术协同,正是中国混动区别于日系“单一硬件优化”的核心竞争力。基于2019年签署的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车路云协同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系统以“云端-车辆”双端协同架构为核心,依托华为5G-V2X车联网技术与清华大学预测控制算法优势,突破传统混动系统仅依赖车载传感器的局限,将城市交通信号灯实时状态(相位、倒计时)、动态交通流数据(拥堵指数、平均车速)、道路拓扑信息(坡度、曲率)等外部环境数据全面纳入决策体系,实现从“被动响应驾驶行为”到“主动预测路况需求”的智能升级,能量利用效率提升维度从“车辆端”拓展至“车路协同端”。其创新逻辑可概括为“三层次智能优化”,最大化释放硬件潜能:1. 预测性巡航(全局节能):通过5G-V2X获取前方3公里路况(信号灯相位、拥堵指数),AI模型预测60秒路况并规划“经济车速曲线”,早晚高峰无效启停减少40%,能耗降低8%-10%;2. 动态能量管理(实时响应):基于电池SOC值、发动机负荷等12项实时参数,毫秒级调整功率分配——高速巡航维持发动机2000-3000rpm高效区间,市区拥堵自动切纯电驱动;3. 场景自适应学习(个性适配):通过余弦相似度算法分析驾驶习惯,为激进驾驶者增强动能回收(百公里电耗降3.2kWh),为保守用户优化平顺性,兼顾节能与体验。软硬协同:1+1>2的行业变革效应硬件的“极致效率”需要软件的“智能调度”才能释放最大价值,奇瑞与清华-华为的技术协同正产生1+1>2的颠覆效应:• 城市工况:系统预判红绿灯周期(提前500米识别),精准调整发动机启停与电机介入,综合能耗较单一硬件再降8%-12%;• 高速巡航:维持发动机2500rpm高效区间,结合交通流动态调速,油耗较单一技术降低5%-7%;• 山区道路:提前获取坡度数据,联动发动机与电机“合力驱动”,爬坡动力↑20%的同时油耗↓4%。协同效应更体现在“成本-体验双平衡”上:对消费者而言,混动车型“无需充电桩+长途无焦虑”的优势,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更具竞争力,也为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提供了最优解。引领未来:中国混动技术的全球话语权构建硬件与软件的双重突破,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技术跟跑”到“创新领跑”的缩影,更在重塑全球混动市场格局:此前丰田THSII、比亚迪DM-i聚焦“车辆端能量优化”,而“鲲鹏天擎+清华-华为系统”通过“硬件效率突破+车路云协同”,在热效率(领先3-5个百分点)、智能决策(多源数据融合)、极端环境适应性(-50℃至115℃宽温域)上全面超越,形成独特技术壁垒。未来,中国混动技术将向“生态化+标准化”方向突破:• 车型落地节奏:奇瑞计划2026年推出12款混动车型(覆盖A-C级全品类),华为车路云系统已进入北汽、长安等车企量产验证阶段;• 行业标准主导:V2X通信协议、智能能量管理接口规范等技术指标,正由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牵头制定,中国有望掌握混动技术话语权;• 低碳转型价值:按2026年混动渗透率25%测算,年可减少燃油消耗超800万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从奇瑞48%热效率发动机的“硬件突围”,到清华-华为车路云系统的“软件赋能”,中国混动已构建“效率+智能”的双重竞争力。这不仅是单一技术的突破,更是汽车产业从“制造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型的核心标志——当中国车企在混动领域掌握标准制定权与技术话语权,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版图或将迎来根本性重构。 当中国混动技术在热效率、智能决策、成本控制上全面超越日系,您认为下一个竞争焦点将是商用车混动化还是氢能混动融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汽车行业深度分析。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09.16
  • 中国突破!500米超远探测+毫秒级响应,双模态激光雷达或重构智驾安全边界

    行业
    简介:当自动驾驶行业仍被“50米内鬼探头识别延迟”“高速远距离障碍物误判”等安全痛点困扰时,中国科研团队实现了感知技术的重要突破——将激光雷达的安全预警能力提升至500米级。近期,国际顶级光学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披露了由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微系统团队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共同研发的“双模态激光雷达”技术。该技术创新性地通过“高精度扫描+广角闪光”双模硬件级融合,打破了传统激光雷达“精度与速度不可兼得”的行业魔咒,为L3级自动驾驶量产的安全冗余提升提供了新路径。这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标志着中国在车载感知领域向“技术引领”阶段迈进。双模硬件融合破解“鱼与熊掌”困局1.高速场景“精准狙击”:当系统接收到左旋偏振光信号时,自动激活高精度扫描模式。通过形状记忆合金微致动器驱动两层超表面进行±100微米的微小相对平移,可在±35°的有效视场内实现0.1度角分辨率的高准直点阵扫描。这一性能在高速场景下极具实战价值——在120km/h的行驶速度中,系统能提前500米识别小型障碍物,为自动驾驶系统预留充足决策时间,预警时长远超当前行业平均水平,大幅降低高速碰撞风险。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的“核心感知器官”,长期被“精度与速度不可兼得”的矛盾制约:机械扫描式雷达虽能实现0.2度级角分辨率,但单线扫描速度慢,动态场景易“漏扫”;纯闪光式雷达虽毫秒级成像,却因角分辨率低于1度导致远距离识别薄弱。而双模态激光雷达的横空出世,以混合级联平动超表面为核心突破点——通过两层微米级纳米镜片垂直堆叠,借激光偏振态(左旋/右旋圆偏振光)切换,实现两种优势模式的硬件级无缝融合,从根源上化解了行业痛点:2.城市路况“全景快照”:切换至右旋偏振光后,系统迅速转入快速闪光模式。此时超表面将激光束扩散为均匀分布的点阵,瞬间照亮120度广角视场,实现毫秒级的全局三维场景成像。在城市路口、商圈停车场等动态复杂场景中,这种“快照式”探测能同时锁定车辆加塞、行人横穿、非机动车抢道等多个运动目标的轨迹,有效解决了传统扫描式雷达因响应延迟导致的“动态模糊”问题,为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告别“车顶鼓包”与算力浪费技术突破的商业价值,最终需通过量产可行性验证。双模态激光雷达在保持性能领先的同时,针对性解决了效率、集成、可靠性三大车规级难题,为规模化应用铺平道路:革命性算力策略:全局扫描+局部精测,数据处理效率提升3倍:独创“先全局后局部”感知策略,数据处理效率较传统单模雷达提升3倍,车载计算负载降低40%。例如进入复杂路口时,先以闪光模式快速构建全局环境模型锁定风险区,再切换扫描模式对行人、非机动车等重点目标精细化探测,避免“无差别高密度扫描”的算力浪费,完美适配地平线征程6、英伟达Orin-X等主流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环境鲁棒性:针对自动驾驶的全天候需求,系统搭载了自适应场景扫描算法。在雨雾、沙尘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算法可动态调整激光功率、点云密度和信号阈值,有效降低误报率并提升噪点滤除能力。测试显示,其在复杂天气下对路面障碍的识别性能显著优于市场主流的MEMS激光雷达,为全天候自动驾驶提供了更可靠的感知保障。微型化集成:告别“车顶鼓包”:依托超表面微型化设计与形状记忆合金微致动器,光学模块仅50克(约为传统机械雷达1/40),体积缩至1/10。这使其可嵌入前保险杠、后视镜基座等隐蔽位置,经车企风洞测试,整车风阻系数降低0.015Cd,等效纯电车型续航提升3%(600km续航车型可增18km),兼顾功能与设计美学。将如何冲击自动驾驶产业链?据行业动态显示,研发团队正与多家头部车企推进联合开发,或计划2026年启动量产样机测试,2027年实现搭载交付。这一进度将加速自动驾驶产业连锁反应,推动三大核心格局重塑:2.激光雷达成本曲线陡峭下探:成本一直是激光雷达普及的核心瓶颈。双模态激光雷达采用成熟的硅基微纳加工工艺(如PECVD、电子束光刻),核心部件超表面具备规模化量产潜力,成本较现有MEMS振镜方案有望大幅降低。成本下降将推动激光雷达从高端车型向20万元级主流市场渗透,预计2026年新车激光雷达搭载率将实现跨越式增长,进一步激活消费者对高阶智驾功能的需求,形成“技术普及-需求增长-规模降本”的良性循环。1.自动驾驶分级加速跃迁:500米超远探测+毫秒级响应,使L3级自动驾驶在高速场景的安全冗余首次达标。此前受限于感知距离,L3功能多局限于中低速场景,而随着双模态雷达普及,行业预计2027年国内L3车型渗透率将大幅增长,中高端车型高阶智驾配置率突破60%,加速规模化落地。3.中国供应链掌握话语权:该技术已累计申请多项全球发明专利,覆盖超表面设计、微致动器控制、双模算法融合等全技术链路,有望打破海外企业在高端激光雷达领域的技术垄断。参考国内激光雷达龙头企业的发展路径,双模态技术若实现量产,将推动国内激光雷达产业链国产化率提升,在超材料、微纳加工设备、激光发射模块等关键环节培育本土优势企业。结语:从“技术跟随”到“规则制定”,中国感知技术的全新起点研发团队表示:“当激光雷达能像人眼一样‘兼顾全局视野与局部细节’,自动驾驶的安全边界才真正被打开。”对于车企而言,谁能率先将双模态激光雷达集成到智驾系统中,谁就能在下一代智能汽车的竞争中占据产品定义的主动权;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抓住超表面、微致动器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机遇,就能在千亿级激光雷达市场中分得更大蛋糕。这场由中国技术引领的感知革命,正悄然重塑全球智能汽车的竞争格局。双模态激光雷达的价值,早已超越单一传感器升级——它以“硬件智能”重构了自动驾驶感知架构,让“远距精准+广角快速”从实验室指标变为量产车安全标准。2026年量产测试的启动,不仅将推动L3级高速自动驾驶落地,更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感知领域,从“技术跟随”迈向“规则制定”的关键转折。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7-025-01999-4#Fig4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09.15
  • 打破豪车垄断!智己LS6用两大世界纪录,重新定义20万级智能SUV

    行业 新车
    简介:2025年9月,智己LS6以“鱼钩测试192km/h”“湿滑路面麋鹿测试85.8km/h”两项世界纪录引发汽车行业广泛关注(测试数据由第三方权威机构见证,新浪汽车、Auto圈子等媒体全程报道)。这不仅是参数层面的突破,更是中国品牌首次在底盘线控化与智驾无图化两大核心技术领域,打破豪华品牌长期技术垄断的标志性事件。当前20万级智能SUV市场正面临“配置堆砌”的同质化挑战,不同品牌基于自身技术路径探索差异化竞争:有的聚焦成本控制优化感知方案,有的依托特定平台提升补能效率,而智己LS6凭借“灵蜥数字底盘+端到端无图NOA”的“技术双引擎”,探索出“以底层架构创新重构竞争规则”的新路径。本文从行业痛点、技术突破、市场影响、未来趋势四维度,解析智己LS6如何成为智能汽车“技术平权”时代的关键变量。一、行业背景:20万级智能SUV的“三重技术天花板”困局在智己LS6推出前,20-30万级智能SUV市场长期受三大技术瓶颈制约,这也是部分品牌维持产品溢价的核心依托:1.底盘性能与成本的平衡难题线控转向、后轮转向、扭矩矢量分配等高阶底盘技术,此前多集中于50万以上高端车型。20万级车型普遍采用传统机械底盘,难以兼顾动态性能与乘坐舒适性——例如部分侧重操控性的车型,悬架调校偏硬,复杂路况滤震表现存在优化空间;有的车型虽对底盘进行针对性优化,但受限于机械结构特性,极限操控成绩与高阶底盘技术车型仍有差距。2.智驾功能与覆盖范围的适配局限多数品牌的城市NOA功能依赖高精地图支持,覆盖范围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主干路:有的品牌宣称覆盖超200座城市,但乡镇及偏远地区道路需分阶段开放;部分采用纯视觉路线的智驾系统,虽强调“无图”特性,实际仍需基础道路数据辅助,乡村道路场景仅支持基础车道保持功能。同时,高阶智驾功能多以选装形式提供,选装费用从1.8万元到6万余元不等,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用户体验门槛。3.“硬件预埋”与“软件落地”的协同短板部分车型虽宣称“支持OTA升级”,但受限于域控制器协同能力,智驾域、底盘域等多系统往往独立运作,难以充分释放硬件潜力。例如有的车型标配高阶感知硬件与空气悬架,却未实现智驾系统与底盘系统的深度联动,过弯时仍依赖传统悬架被动调节,侧倾抑制效果未能达到最优状态。正是在“底盘性能与成本难平衡、智驾覆盖与体验难兼顾、硬件与软件难协同”的行业困局下,智己LS6以“灵蜥数字底盘+端到端无图NOA”的架构级创新寻求突破——其不仅针对性解决现存痛点,更推动20万级智能SUV的技术标准实现升级。二、技术解析:“双引擎”突破,重构智能汽车底层逻辑智己LS6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两项架构级创新,同步破解行业三大技术瓶颈。其技术逻辑并非简单的“单点配置升级”,而是实现从“机械协同”向“数字定义”的代际跨越。(一)灵蜥数字底盘:从“机械局限”到“数字自由”的代差突破灵蜥数字底盘的核心是全线控架构+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彻底摆脱传统机械连接束缚,实现转向、制动、驱动系统的毫秒级协同控制。这一架构与传统底盘形成本质差异,有效破解“高性能与低成本难兼顾”的行业难题: 关键创新点拆解:1. 双冗余干式线控制动:采用FPGA+MCU异构计算架构,制动压力控制精度达±0.05MPa(传统液压系统为±0.5MPa)。这一技术不仅使100-0km/h制动距离缩短至31.5米,还将能量回收效率提升15%,解决了线控制动技术“高成本、低可靠性”的行业共性问题。2. 动态转向比算法:低速行驶时转向传动比为8:1,使车长近5米的LS6转弯半径仅4.69米;高速行驶时自动降低转向灵敏度,在鱼钩测试中通过“每秒200次转向修正”维持车身稳定,响应频率达到高阶性能车型的2.5倍。3. 智驾-底盘域协同:通过车载以太网+FlexRay总线技术,智驾域(搭载激光雷达与英伟达OrinX芯片)可直接向底盘域输出控制指令。例如高速NOA模式下,激光雷达提前200米识别弯道曲率,VMC同步调整后轮转向角度(最大±5°)与悬架阻尼,使过弯侧倾角控制在2.1°以内,舒适性接近百万级高端车型水平。(二)端到端无图NOA:终结“高精地图依赖症”的终极路径智己LS6搭载的IM AD 3.0系统,以“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推动无图智驾从“功能覆盖”向“体验成熟”迈进。其核心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替代高精地图,解决“地图更新滞后、覆盖范围有限”的行业痛点,与主流技术路线形成显著差异: 行业突破性价值:1. 解决“地图鲜度”痛点:传统高精地图更新周期为1-3个月,难以应对临时施工、道路改道等突发场景。智己LS6通过1550nm激光雷达(探测距离200米)+11颗高清摄像头的融合感知,可实时识别“无保护左转”“环岛绕行”“限宽石墩”等未收录场景,核心商圈实测通过率超95%。2. 降低智驾普及门槛:端到端模型减少对“高精度标注地图”的依赖,使智驾系统开发成本降低30%以上。这也是智己能将“激光雷达+无图NOA”作为全系标配的核心原因,打破“高阶智驾=高价选装”的行业惯例。3. 为L4级智驾铺路:端到端架构的决策延迟仅20ms,且通过每日1000万公里用户行驶数据的闭环迭代持续优化长尾场景,为未来“全场景无人驾驶”提供可落地的技术基础。当智己将原本应用于高端车型的线控底盘、全域无图智驾等技术“标配化”下放至20万级市场,其“技术平权”策略不仅实现产品力跃升,更对当前智能SUV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推动行业技术溢价逻辑调整、竞争焦点升级与转型节奏加快。三、竞争格局:技术平权如何重塑市场规则?智己LS6的推出,并非单纯的“产品卡位”,而是通过底层技术创新,推动20万级智能SUV市场从“配置竞争”向“架构竞争”转型,具体体现在三大维度:1.对高端市场:推动技术溢价逻辑调整此前,线控底盘、无图NOA等技术多作为高端车型的“差异化配置”,选装成本较高。智己LS6以“20万级全系标配”的策略,让高阶技术逐步走向“大众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5年Q3行业报告显示,部分高端品牌已公开表示将加快线控技术下放节奏,计划2026年将相关技术覆盖至更广泛的产品区间。2.对主流市场:加速竞争焦点向“架构创新”转移当前主流智能SUV市场中,不同品牌基于自身技术路径形成差异化:有的依托特定平台提升补能效率,有的通过选装模式提供高阶智驾,有的侧重机械性能优化。智己LS6“激光雷达+无图NOA+线控底盘”的全系标配方案,为市场提供了架构级创新的新选择。据第三方汽车数据平台统计,部分聚焦单一优势的车型近期销量出现波动,用户调研显示,底层架构的完整性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核心考量因素,反映出市场对技术协同性的关注度提升。3.对行业转型:凸显“电动化”与“智能化”协同重要性在行业向智能电动化转型过程中,部分品牌仍处于“电动化先行、智能化跟进”的阶段:有的车型电动化基础扎实,但智驾功能覆盖有限;有的搭载高阶感知硬件,却未能与底盘系统深度协同。在“数字底盘+无图智驾”等架构级创新趋势下,“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协同深度逐渐成为关键竞争力。据乘联会2025年Q3官方报告,20-30万级纯电SUV市场中,具备架构级创新能力的品牌份额持续提升,从2024年的32%增至2025年Q3的48%。智己LS6的市场表现,本质是智能汽车从“配置竞争”转向“架构竞争”的缩影。其线控底盘的全域协同、无图智驾的去地图化创新,不仅是单一产品的突破,更揭示了行业未来3-5年的三大演进方向。四、行业趋势:从智己LS6看智能汽车的三大演进方向智己LS6的技术突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智能汽车从“电动化”向“智能化”深度转型的必然结果。透过这款车型,可清晰洞察行业未来的三大核心趋势:1.底盘“线控化率”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指标未来3-5年,智能汽车的竞争焦点将从“电池容量”“算力参数”逐步转向“线控化率”(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悬架的渗透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出,2030年国内线控转向渗透率目标超30%,线控制动渗透率超50%。智己通过“双冗余干式线控制动”“低成本后轮转向”等技术创新,为线控技术的“大众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5年Q3行业报告预测,2026年30万级以下车型线控转向渗透率将从当前5%提升至15%,逐步打破底盘技术的“高端专属”壁垒。2.智驾“无图化”将逐步终结“高精地图依赖症”随着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的成熟,“高精地图”将从智驾系统的“必需品”转变为“可选品”。行业普遍认为,2026年将成为“无图智驾普及元年”:多个品牌已公开宣布2026年推出纯无图智驾系统的规划,而智己IM AD 3.0的落地,已完成无图架构的可行性验证。未来,“全国道路任意行”将成为20万级智能SUV的标配功能,智驾系统的“地域限制”“更新滞后”等问题将逐步缓解,用户体验从“分段可用”向“全域可靠”升级。3.“架构竞争”将取代“配置竞争”,成为车企核心壁垒智己LS6的实践证明,20万级车型完全有能力搭载原本应用于高端车型的技术——这意味着,未来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单一配置的堆砌”,而是“底层架构的整合能力”,包括域控制器协同(如智驾域与底盘域的深度联动)、软硬件解耦(支持快速OTA升级)、数据闭环能力(用户行驶数据反哺模型迭代)。谁能以更低成本实现“高阶技术的全域协同”,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例如智己的VMC中央协调器,可实现底盘、智驾、座舱多系统控制指令的统一调度这种架构级能力比“单纯堆算力、堆传感器”更具可持续竞争力。结语:技术突围,中国品牌的“下半场门票”智己LS6创造的两项世界纪录,本质是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自主”的一次集中展现——从底盘线控化到智驾无图化,从“跟随”行业技术路线到“参与定义”技术标准,这款车型的意义已超越产品本身。对于行业而言,它印证了一个核心事实:智能汽车的“下半场竞争”,正从“资本驱动的市场扩张”转向“技术驱动的壁垒构建”。未来,能否在“线控底盘”“端到端智驾”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持续突破,将成为中国品牌在全球智能汽车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而智己LS6的推出,无疑为这场“技术突围战”提供了重要范本——它不仅重新定义了20万级智能SUV的价值边界,更向行业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汽车工业已具备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参与者”跃迁的能力。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09.11
  • 夜间行车安全感拉满!领克10 EM-P的激光雷达,正在改写20万级混动市场

    行业 新车
    简介:夜间行车安全的行业痛点,正被领克10EM-P以“激光雷达+多技术协同”的模式彻底改写。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道路交通安全统计数据显示,黄昏及夜间18时至20时事故占比达全天总量的25%以上,其中“视线受阻导致的感知延迟”是主要诱因;而中汽中心2025年发布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当前混动车型在“夜间复杂场景辅助驾驶”中的功能验证覆盖率不足40%,显著低于纯电车型的55%左右。在此背景下,领克10EM-P不仅以激光雷达重构安全标准,更通过动力、智能、市场策略的多维突破,在20万级混动市场掀起“技术普惠”革命,其技术路线与商业逻辑对行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一、性能与安全兼得打破“混动=弱操控”的认知误区,领克10EM-P的eAWD智电四驱系统,本质是吉利集团“新能源驱动技术平台化”的落地成果——后桥P4异步电机响应速度达10ms级,较传统燃油车四驱系统(行业平均200ms)提升20倍,为复杂路况下的动态安全提供基础支撑。从行业测试数据看,这套系统的安全价值显著:在中汽中心C-NCAP复杂路况专项测试中,暴雨山路场景下,车辆湿滑弯道循迹误差≤0.5m(行业平均0.8-1.2m);雪地、泥地场景下,前后轴扭矩分配可实现接近50:50的比例,抓地力较两驱车提升30%,配合高刚性车身(抗扭刚度超40000Nm/deg,超越同级别豪华燃油车30%以上,数据源自中汽中心车身结构实验室),从驱动与结构层面形成双重安全冗余。性能与能耗的平衡则体现技术集成能力:1.5TEvo电混专用引擎(47%以上超高热效率,经行业权威机构认证)+神盾金砖电池的组合,实现0-100km/h加速5.1秒、CLTC亏电油耗4.2L/100km(乘联会实测复杂路况约4.8L/100km)。其中神盾金砖电池的安全验证体系具有行业标杆性——长续航版本(38kWh级)不仅支持240km左右纯电续航、13分钟(10%-60%)快充(充电功率峰值超150kW),更通过“带载动态腐蚀浸水”“整车刮底涉水”等专项测试(模拟实际使用中的极端场景),火烧测试中无明火时间超120秒,烟气浓度远低于国标限值,即便电量<20%仍能保持稳定功率输出,有效缓解混动车型“高速馈电动力衰减”的行业痛点。底盘调校的技术溯源同样值得关注:基于CMAEvo中大型车平台的纯铝合金双叉臂前悬(下摆臂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材质,减重30%同时提升刚性25%)+增强版五连杆后悬,配合第三方供应商的CDC液压可变阻尼悬架,在中汽中心麋鹿测试中成绩超83km/h,超越同级别多数竞品(行业主流水平80-82km/h),侧倾梯度仅3.2°/g(行业平均4.5°/g),印证了“混动车型也能具备运动轿车操控素质”的技术可能性。二、看得清、躲得快、刹得稳作为“安全平权”的核心载体,领克10EM-P全系标配的1550nm波长激光雷达,其技术选型符合行业高端配置趋势——该激光雷达由行业头部供应商提供,探测距离达200米(10%反射率目标)、角分辨率0.05°×0.05°,通过中汽中心EMTA电磁防护验证(涵盖百余种复合电磁场景,包括高压洗车、强电磁辐射等),-30℃低温初始化时间≤10秒,130℃高温暴晒后探测精度衰减<2%,暴雨天气下对120米外静止车辆识别率仍达95%以上。对比纯视觉方案,其夜间感知优势量化显著:中汽中心夜间行人识别测试显示,领克10EM-P对低反射率行人(深色穿着)的识别距离超75米,较纯视觉方案提升50%以上;对向远光灯干扰场景下,误判率低于3%,远低于行业纯视觉方案的35%-45%区间,解决了“纯视觉夜间感知盲区”的行业痛点。激光雷达的感知优势,需通过G-AES连续紧急避让系统转化为实际安全能力——这套系统源自极氪智驾体系的升级版本,核心突破是打破传统AEB“仅能直线刹停”的功能边界,实现130km/h时速下的连续动态避让。其技术支撑是“高算力芯片(英伟达Thor系列,算力超600TOPS)+多芯片冗余”的异构架构,主备芯片通过双总线通信,算力冗余度充足,即便主芯片故障,备用系统仍能快速接管基础驾驶功能,满足ISO26262高阶功能安全等级。从实测数据看,这套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行业领先:在中汽中心夜间封闭测试场的“高速遭遇连续障碍”极端场景中(120km/h时速下),激光雷达在150米外完成目标识别,G-AES系统2.5秒内同步完成“高效减速+精准轨迹规划”,全程无剐蹭;夜间逆光场景下,对横穿行人的响应延迟<0.3秒,较行业平均水平(0.5秒左右)显著提升,按100km/h时速计算,可缩短制动距离超8米,这一差值对避免碰撞至关重要。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的场景协同,体现“用户感知价值”的设计逻辑:LYNKFlymeAuto2系统基于高通骁龙8295芯片(NPU算力超25TOPS)开发,首创的“大卡片交互+多任务小窗”功能,将常用操作层级从3-4步缩减至2步,交互响应延迟<100ms(行业平均150-200ms);跨设备互联技术实现手机与车机的“算力共享”,可调用手机外设功能;AI语音大模型覆盖200个以上功能点,情绪识别准确率超90%,可根据用户语气调整响应风格。尤为关键的是AR-HUD与智驾系统的联动——大尺寸等效画面可直观显示激光雷达探测的障碍物信息,无照明地下车库场景中,对低矮障碍物的预警距离达10米,通过动态图标叠加,将“抽象的感知数据”转化为“用户可直观理解的警示信息”,预警准确率超98%,避免了“智驾系统识别到但用户未察觉”的信息差风险。三、高配低价的背后领克10EM-P的“高配低价”策略,本质是吉利集团“技术共享+规模降本”的商业逻辑落地,其定价与配置策略对行业具有参考价值——16.38万起的限时优惠价,相较同级别带激光雷达的竞品车型价格优势明显,且核心配置更全:全系标配四驱、激光雷达、高算力智驾芯片,而多数竞品需到更高价位版本才配备激光雷达,部分车型无四驱系统。这种定价底气源于双重成本控制能力:1. 技术共享降本:与极氪品牌共用智驾域控器底层架构、高算力芯片平台(通过规模化采购,单颗芯片成本较中小批量采购降低30%左右)、自研电池供应链;2. 规模效应降本:CMAEvo平台年产能超50万辆,分摊到领克10EM-P上的平台研发成本降低40%左右,激光雷达因全系标配,单套成本较“选装模式”降低25%以上。八项购车权益的设计则体现“用户留存与转化”的行业思路:最高1.8万现金减免、1.2万旧车置换补贴、终身免费基础流量、终身免费道路救援、三电系统终身质保、整车4年/10万公里质保、多次免费基础保养、选装基金。对比行业竞品,其“三电终身质保”政策覆盖范围更广,置换补贴金额处于行业较高水平,进一步降低用户购车决策门槛。“安全平权”成为行业核心热议点的背后,是混动市场“从续航竞赛转向安全竞争”的趋势信号。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搭载激光雷达的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超300%,其中20-25万价位段占比从2024年的7%左右提升至18%以上,领克10EM-P的预售订单表现亮眼(厂商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突破5万辆),其中超40%用户选择长续航版本,印证“用户愿为安全与长续航付费”的市场逻辑。技术共享模式的可持续性,是行业关注的另一核心——极氪与领克整合后,形成“研发-应用-反哺”的技术闭环:智驾体系先在领克10EM-P上落地,通过用户实际运营数据(日均超1亿公里路况数据)优化算法,再反哺其他品牌车型;三电技术方面,电池热管理、引擎效率优化等成果实现“一研多用”,研发效率提升20%左右,软件迭代周期缩短(厂商披露上市前基于大量试驾数据,推送雨天AEB灵敏度优化升级,误触发率降低40%左右)。四、精准匹配全场景用车需求所有技术创新最终需落地为场景价值,领克10EM-P的场景设计,本质是“行业技术痛点”与“用户实际需求”的精准匹配——日常通勤场景中,240km纯电续航(CLTC)可满足85%用户的一周通勤需求(乘联会近期用户调研显示,混动车主日均通勤里程约38km),谷电时段充电成本低至0.15元/公里,较同级别燃油车(0.6-0.8元/公里)节省75%左右;长途自驾场景中,油箱+混动系统实现1300km以上综合续航(CLTC标准),13分钟快充补能超140km(10%-60%),解决“高速充电排队”的行业痛点,亏电状态下的功率输出能力(综合功率超350kW),避免了“长途馈电动力衰减”的用户焦虑。夜间出行安全场景的量化优势,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DMS驾驶员监测系统(采用高清红外摄像头,识别精度高)检测到视线偏离路面超2秒,即联动激光雷达扫描200米内路况,遇弯道提前调整悬架阻尼,遇路障触发“多模态提醒”;中汽中心暴雨夜间高速实测中,系统对低反射率障碍物的避让成功率达100%,优于同级别车型平均水平。舒适体验配置的“豪华下探”逻辑,体现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品牌音响系统(20个以上扬声器,功率超1500W,支持多声道输出)+双层夹胶隔音玻璃(隔音量超40dB)+主动降噪技术,在中汽中心NVH测试中,60km/h车内噪音<55dB;高级真皮座椅支持四座通风/加热/按摩,后排座椅靠背角度可调节,配合3000mm级轴距,满足家庭与商务场景需求;冷热一体车载冰箱、大尺寸全景天幕等配置,将30万级豪华车的舒适功能下探至20万级,形成“性价比之外的体验溢价”。从市场反馈看,这种“安全、性能、智能、舒适”的四维平衡,已转化为实际订单——厂商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领克10EM-P预售订单突破5万辆,其中35-45岁家庭用户占比超60%,25-35岁年轻用户占比超25%,印证其“全场景覆盖”的产品定位成功。但需注意的是,当前月产能受供应链限制,提车周期超40周,部分特殊配置需额外选装并延长交付时间,这一“产能瓶颈”可能影响其短期市场份额提升,也反映出20万级混动车型“高端配置供应链仍待扩容”的行业现状。结语:以技术普惠重构混动市场的“价值坐标系”从长远看,领克10EM-P的技术路线与商业逻辑,为行业提供了“如何在政策(双积分)与市场(用户需求)双重压力下实现技术普惠”的参考样本。当技术普惠成为行业共识,汽车产业才能真正从“交通工具制造”向“移动安全空间服务”进化——这不仅是领克10EM-P的产品价值,更是其对混动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09.10
  • 圆满收官!宇通汽车&上海百科源技术展会成功举办,助力海外战略落地

    行业 供应链
    简介:2025年9月5日,由上海百科源汽车承办、宇通汽车联合主办的“走进宇通——创新技术交流展会”在河南郑州宇通汽车研发中心圆满落幕。值此汽车行业变革关键期,本次活动并非泛泛而谈的行业活动,而是与宇通高端机海外市场规划部的深度对接,精准锚定宇通海外战略落地的核心需求。以“轻量化、电气化、车联网、智能化、降本增效”五大前沿主题为核心,活动构建起“技术落地-效率提升-供应链协同”的闭环价值链条,为宇通新能源商用车海外市场拓展与技术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锚定海外战略,聚焦核心需求作为以客车、卡车为主业的大型商用车集团,宇通自2021年进军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后,仅一年便跻身行业第一梯队,2024年销售各类商用车65236辆,同比增幅达43.8%,全年研发投入超20亿元,客车领域龙头地位持续巩固。随着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快速迭代,宇通加速推进海外市场布局,而海外市场对商用车的轻量化、智能化、成本控制等方面有着更高的定制化需求。此次展会正是宇通为推进海外战略落地、解决海外市场拓展中技术与供应链痛点的关键举措。上海百科源汽车依托深耕汽车产业供需服务的经验,精准筛选出覆盖新材料、新工艺、智能网联等领域的优质供应商,其中超七成为具备核心技术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涵盖海外商用车适配的各类技术与产品,为活动的精准对接与高效落地奠定基础。宇通高端机海外市场规划部、研发部、采购部等核心部门负责人全程参与,深度介入技术对接与合作洽谈,彰显对海外战略落地的高度重视。领导致辞:锚定海外方向,凝聚协同共识活动现场,宇通高端产品技术管理室主任发表致辞,对到场的供应商及参会人员表示欢迎,同时明确活动的核心价值与方向。主任指出,当前宇通海外战略正处于关键推进期,海外市场的竞争核心在于 “技术适配性” 与 “供应链稳定性”,此次展会以 “轻量化、电气化、车联网、智能化、降本增效” 为主题,正是为了精准破解海外产品在本地化适配、成本控制、技术升级中的痛点。他强调,希望通过与优质供应商的深度对接,不仅能找到契合海外需求的技术方案,更能构建长期协同的供应链伙伴关系,共同为宇通海外产品的竞争力提升注入力量,推动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在全球市场的落地应用。 构建闭环价值链条·技术精准对接:聚焦海外市场适配需求以宇通海外战略核心需求为导向,围绕 “轻量化、电气化、车联网、智能化、降本增效” 五大主题,组织供应商与宇通高端机海外市场规划部深度沟通。针对海外路况、法规及用户习惯差异,重点研讨适配技术方案,如轻量化领域的高压铝导线、复合材料部件,电气化领域的充电标准适配技术,智能化领域的座舱与卫星电视本地化方案等。现场 “供应商独立展区” 集中展示适配海外的技术成果,双方针对 27 项具体产品需求展开研讨,为技术落地明确路径 。·供应链协同升级:打造长效合作机制不止于单次对接,更着眼长期协同价值。上海百科源汽车为宇通与供应商搭建长效对接机制,后续将结合宇通海外拓展节奏,开展专项技术交流,推动 “需求 - 研发 - 落地” 闭环。同时,双方探讨联合备货、本地化服务等模式,通过供应链协同提升海外市场响应速度、降低运营成本,为宇通海外战略持续推进提供稳定保障 。 以协同创新开启海外新征程此次 “走进宇通 —— 创新技术交流展会” 的圆满举办,不仅为宇通海外战略落地找到了精准的技术与供应链解决方案,更印证了 “精准对接、协同创新” 在行业变革期的核心价值。宇通高端机海外市场规划部负责人表示,通过与优质供应商的深度沟通,进一步明确了海外产品的技术升级方向,后续将以此次合作为基础,加速推进技术落地与市场拓展。上海百科源汽车负责人也强调,将持续发挥 “产业桥梁” 作用,聚焦宇通及更多车企的海外战略需求,搭建更高效的供需对接平台,助力汽车产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场展会的落幕,正是宇通以技术与供应链优势开拓海外市场的全新起点 。
    发布者:百科源汽车 | 发布时间:2025.09.10
联系我们

张小姐

13371829558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加微信
扫码添加微信
公众号
扫码添加公众号

座机: +86 021-59986117

电话: +86 133 7182 9558

邮箱: bky@bkyuan.com

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墨玉南路1033号嘉亭大厦6楼

  • 添加客服微信
  •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2025 上海百科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2025115506号-1 沪ICP备2025115506号-1